臺灣醫療的「便利成本」有多大?
How Big is the Cost of Convenience?
文:謝嘉容 助理教授 中國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醫務管理學系
截至2014年底止,國內連鎖便利商店總共有10,131家,也就是說平均每3.6平方公里就有一家便利商店,其便利性往往令老外咋舌,且這數據尚包含臺灣山地所占的面積。在同一時間,國內的醫療院所無論等級或大小共計21,713家,其中包含495家醫院、11,105家西醫診所、3,548中醫診所以及6,565牙醫診所。相較起來,國內醫療院所之密度比連鎖便利商店高出近兩倍。如果你已經覺得臺灣的便利商店很「便利」了,那我們的醫療照護就更加「便利」。這樣的現象也造就了今天民眾得以方便且風雨無阻地就醫(除偏鄉地區以外)。
非常可惜的是,很多人已忽略在提供醫療照護時所必須投入的成本與一般我們所購買的商品或服務是有天壤之別的。以下我們就以簡單的經濟學觀點來探討所謂的醫療照護成本。
經濟學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但無限的慾望之條件下決定一樣選擇去達到所期望的目標。先來看「顯性成本 (explicit cost)」,也就是直接可計算、較明顯的金錢付出。一家醫療院所所需要的醫療人力、藥品、器材及機械,因為它們可直接影響臨床治療品質甚至預後結果,其規格一定是受過嚴格設計與測試,最主要是它們與醫療專業有關,故導致其成本與一般商品高出許多
再來看看「隱性成本 (implicit cost)」,顧名思義,這些成本較不易使用金錢來量化,但其對醫療照護品質之影響也不容忽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孕育專業醫護人員所需投入的金錢與時間成本。一位專科醫師的培養前後需約11-12年,臺灣茫茫人海裡的高中生經過激烈的升學考後成為萬中選一的醫學生,進入大學後接受無數大大小小基礎學科考試,接著是臨床見習、實習、住院醫師最終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主治醫師。應該很少有一個在市場上可購買到的商品或服務能與這些成本的加總比較。如再加上醫師因工作而犧牲陪伴家人時間甚至小孩成長的機會成本,這成本的合計更會令人難以想像。更不幸的是,如遇到最近見報的醫療暴力事件,遭遇圍毆的醫護人員所受的生理與心理傷害成本又應如何計算?
有一句話說:〝There are two sides to everything: when there is take, there is always give.〞這意思就是說:凡事皆是一體兩面,當我們想要得更多,我們就得付出相等的代價,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可預期的是,當我們期待優質且便利的醫療服務的同時,社會上一定就要有對等的付出才可達到供需平衡;當意外發生或生病時,我們希望立即得到最佳的照護,所以專業醫護人員需24小時待命,犧牲假日晚上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或冒著生命危險在颱風假堅守工作崗位值班。民眾對醫療照護的要求越多與期待越高,醫護人員的責任與所付出的成本也就必須相對提高許多。
媒體上常報導:「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些守護臺灣人民健康的醫護人員何嘗不是最美的風景之一?但部分的人因為醫療的便利性不斷的澆熄這些醫護人員的熱情,不僅傷害了「臺灣最美的風景」,也憑白浪費社會投注在醫療的無數成本。
今天,因為有先進的醫療科技還有全民健保,我們在接受醫療照護時可有很多選擇,很便利,也可負擔的起。但資源絕對不是永無止盡的,我們真的得好好珍惜。當然,我們也需要重視偏鄉地區的人民,思考為何在同樣一塊土地上,他們就沒有享受到這樣的便利。因此,如何把一些這樣的「便利性」分配於偏遠地區的民眾使用既是另一堂重要的課題。
2015年 台灣地區醫療機構數:共22,177家
註:醫療機構包括公立及非公立醫院診所。公立醫院診所:包括署立及直轄市立醫院診所、縣市立醫院診所、公立醫學院校附設醫院醫務室、軍方醫院、榮民醫院、公立機關(構)附設醫院診所、公立中醫醫院及衛生所。非公立醫院診所:包括醫療財團法人醫院診所、醫療社團法人醫院診所、宗教財團法人附設醫院診所、私立醫學院校附設醫院醫務室、公益法人附設醫院診所、私立事業單位或機構附設診所及私立西醫、私立牙醫、私立中醫等醫院診所。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statdb.dgbas.gov.tw/pxweb/dialog/statfile9.asp
製圖:俞志欣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