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年真/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根據新聞媒體報導,柯文哲市長日前以「我心目中的台北市」在對青年學子發表演說時,砲轟現在的醫療體系太多經費花在醫療而非保健,「健保署」乾脆改名為「醫保署」。柯市長雖然忙於市政工作,仍然難以忘情醫療,但從柯市長對於健保制度的批評內容,卻凸顯其論點背後的荒謬。
首先,柯市長批評因為醫院採用PPF的業績抽成制度來計算醫師的薪資,在此制度下醫師每治療一名病患就可抽成,因此會「用複雜的醫療方式把病人醫好」。但請問柯市長:「醫院採用PPF制度和健保何干?」健保相關法規從來沒有一條規定醫院「醫師薪資應採PPF制度」!甚至衛福部的醫院評鑑基準中,還要求醫院必須「設有醫師合理之基本薪資」,其用意就在避免醫院(特別是非公立醫院)全部以PPF來計算醫師薪資,而導致不合理之醫療服務量與醫療行為。
其次,柯市長批評:「但現在健保都把精力花在治療,沒有人教你注意PM2.5、沒有人叫你不要抽菸。」這又是對政府機關權責分工的誤解,PM2.5 的主管機關在環保署、菸害防治的主管機關是衛福部下的國民健康署。柯市長可能也忽略了,現行健保給付項目中,已經包含許多預防保健項目,有些是健保財源支應,有些是政府預算支應,由健保代辦。
如果柯市長認為健保應該「輕醫療、重預防」,那更應該遊說醫界、健保付費者代表響應、各醫學會支持將健保給付大幅轉向以預防保健為主,因為這最起碼必須是各界的共識,而非健保署可自行決策的範圍。
最後,柯市長批評「用複雜的醫療方式把病人醫好」,病人越慘醫生才會賺得越多,但哪有一個健保體系是這樣用的」,柯市長的比喻可能甚難獲得第一線治療重症病患醫師的認同。事實上,健保給付的高低,最主要是反應醫療資源耗用的多寡,其背後因素可能是病人病情輕重為主,醫師的醫術、治療選擇居次。
或許現行支付制度的設計難以避免「供給誘導需求」的發生,但健保同樣推動許多「論醫療品質計酬」(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制度,讓醫療院所、醫師治療品質越好者,獲得給付越高。但從推動的經驗告訴我們,其中許多方案醫界興趣缺缺,難以全面性推廣,使病人從中獲益。
有別於醫界早已習慣「一日三罵健保」,讓批判健保有如排解血汗工作環境下的團體心理治療,柯市長身為台北市的大家長,其實有機會在市立聯合醫院落實其理念,例如落實取消PPF制度、回復全採固定薪,並補足醫護人員缺額,讓市醫同仁享有合法的休假與加班費,率先讓市立聯合醫院成為醫界的模範。
其次是柯市長可能會有興趣關心市立聯合醫院在醫療給付改善方案的參與情形,尤其是罹患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的市民,有多少比例被相關方案收案、其醫療品質與同儕醫院的評比如何。相信國人對於柯市長作為政治指標性人物的期待,除了能對健保提出諸多批判,更能提出具體作法並獲致相當成效,以免徒遭「批判有餘、建設不足」之譏。
該文章經筆者授權同意於健保瞭望台網站刊登。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