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學者批轉診配套差 健保署明年擴大家醫推轉診平台
2016-12-16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即時報導
衛福部為推行分級醫療,調整門、急診部分負擔引起議論,有學者直言現有轉診制度配套不足,未考量到民眾需求,病人彷彿遭放逐。對此衛福部健保署表示,明年將擴大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轉診資訊平台」也將於明年1月底前上路,讓轉診溝通無紙化。
台灣大學與醫療改革基金會昨將舉行座談會探討分級醫療議題,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表示,衛福部現在希望擴充診所的功能,但有哪些診所可扛起「家庭醫師」的責任,民眾根本不知從何找起。
郭年真指出,目前基層診所多是皮膚科、眼科、復健科等專科診所,本來就不是承擔家庭醫師責任;而參與健保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的診所只占3成,如雙北市僅約15%的診所提供公費流感疫苗接種,顯示還有很大努力空間。
此外,衛福部推糖尿病患照護方案,在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診所四層級,收案比率分別是42%、50%、23%、6.4%,落差非常大;若未設法提高基層診所醫療品質,就要求病人從基層看起,否則就多收部分負擔,是忽略民意的做法。
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說,健保家醫群計畫試辦13年,砸下上百億元,卻只有10%民眾加入,顯見推行成效不佳;她強調,要落實分級醫療,必須落實健康素養教育、加強基層能量與落實家庭醫師責任制,而非只漲部分負擔。
公醫時代代表、醫師黃致翰說,民眾到大醫院看病,不少是因對診所缺乏信心。如有診所不願開立慢性處方箋、惡性競爭開立後線抗生素給感冒患者,或因業績壓力不讓患者轉診等。
郭年真也強調,目前衛福部規劃的轉診僅限用1次,若再度因相同疾病就醫,還是得從診所看起,相較澳洲轉診單在1年內有效,英國經轉診後視需要無限定就醫次數,台灣確實明顯不便民,也建議再調整。
立法委員、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邱泰源指出,台灣醫療教育偏向專科訓練,無法解決病人多重問題,必須從根源改變,醫院跟基層診所均衡發展,看病給付必須適當,讓醫院不用搶輕症患者,社區醫療則要加強全人醫療照顧。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說,目前共有3000多家診所加入家醫群計畫,必須肩負健康資料建檔、24小時諮詢專線、建立轉診管道、與醫院開共同門診以及辦理社區衛教宣導,工作繁雜但卻預算有限,平均每名患者每年僅分到500元經費,明年預計將多投入4億元經費擴大規模,並且開放診所檢驗檢查,壯大基層。
此外,過去轉診民眾須持轉診單到大醫院,容易搞丟病情也說不清楚,健保署已著手設計「轉診資訊平台」,最快明年1月上路,讓醫師之間透過平台說明轉診病患狀況,資訊化解決溝通問題。
出處: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story/9/2174256
本新聞經聯合報同意授權轉載。
Leave a rep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