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健保署編12.2億免疫療法 癌友問誰能先用?
健保署編12.2億免疫療法 癌友問誰能先用?
2017-12-21 記者李樹人
國內癌症治療新突破,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2億元特別經費,用於癌症免疫療法,台灣癌症基金會邀集國內抗癌權威包括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執行長賴基銘醫師、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台大醫院內科部柯博升醫師、台北榮總胸腔外科吳玉琮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張文震主任,以及澳洲名醫Dr. Steven Kao ,舉辦「肺癌免疫治療論壇」,與會專家共同呼籲衛福部,盡快與醫界、藥廠、病友團體協商,擬定治療對象,讓癌友得以盡快使用新藥。
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教授指出,目前肺癌治療的最大困境為抗藥性,且化療、標靶藥物等副作用較大,免疫療法問世後,讓晚期肺癌治癒成為可能,喚醒自體免疫細胞來殺死癌細胞,對於某些患者來說,成效良好甚至可能達到治癒目標。
陳育民表示,如何選到適合免疫療法的癌友,包括癌症期別、癌症種類,這是免疫療法亟需突破的地方,由於12.2億元經費有限,如何將預算用在刀口上,拯救最多的癌友,將考驗著健保署的智慧。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六、七成病人發現時已是晚期,目前對於有EGFR及ALK基因變異的肺癌病人使用標靶藥物已有健保給付, 但是對於無法使用標靶藥物的晚期肺癌癌友而言,免疫療法成為延續生命的一線契機,因此晚期病友將此視為治療曙光,就有許多病友及家屬打電話至基金會焦急地詢問,「健保何時才能給付免疫療法藥物?」。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副組長陳真慧說,決定哪些新藥納入給付,必須考量眾多因素,主要因素是來自於成本。健保開辦以來不到二十年,醫療費用大幅成長,原本僅兩千億元,現在已經高達六千多億,大約增加三倍,但醫療預算占國內GDP還是只有5%至6%,幾乎沒有改變。
陳真慧指出,抗癌新藥昂貴,且患者人數相對較少,在有限的總額下,想要納入健保,確實必須考量更多層面。免疫療法亦是如此,迄今仍無共識。但為了照顧癌友,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2億元經費,用於免疫療法,最近邀集專家學者開會,希望正積極在討論給付要求和適用規範。
陳真慧表示,現行最高自付藥品費用為兩百元,健保署考慮過提高病友部分負擔上限,不過,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的費用昂貴,一年可能得花三四百萬,即使病友自付一成,也得自付三四十萬,許多家庭無力負擔,因此需要整體性的考量。
陳真慧表示,目前仍與醫界、藥廠溝通當中,針對給付的規定,初步擬定了治療效果、治療效益等方向,並參考藥物經濟學,目前傾向政府與藥廠之間的風險分擔,模式與口服C肝藥物給付相似,一旦成案將提至共擬會議,希望順利於明年上路。
健保署明年度編列12.2億元特別經費,用於癌症免疫療法,台灣癌症基金會舉辦「肺癌免疫治療論壇」,希望政府加快健保給付腳步。從左至右,澳洲名醫Dr. Steven Kao 、台大醫院內科部柯博升醫師、林口長庚醫院免疫腫瘤學卓越中心主任張文震、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台灣肺癌學會理事長陳育民、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執行長賴基銘、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吳玉琮。(圖/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本新聞經聯合報系同意授權轉載,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887816)
Leave a reply →